《國王與抒情詩》
二零一七年是智能技術新創世紀的開始,未來,信息科技與文化情懷的衝突終難避免,在秩序井然、講求理性的國王世界,感性勃發、自由舒展的抒情詩是否仍會存在?文學編輯出身的李宏偉以一部長篇科幻小說《國王與抒情詩》,試圖解鎖科技與人類的終極問題:信息大同,凡人永生。
裂變式語言、哲理性敘事、破立化結構,懸疑、想像、文學、推理、科幻、愛情、現實等經典元素在故事中糾纏、鋪展。小說以較強的科幻色彩為基調,意識晶體、
移動靈魂和意識共同體組成的三聯體將憑藉信息的共聯實現人類意識的無限同一,從而消耗語言的抒情性,最終取消死亡對人類的意義,以實現永生與不朽;懸疑推理元素的融入使得情節更具張力,陶罐上開合異常的梅花枝、提綱與講稿上文字的時間參數、死而復生的喬伊娜……搜尋線索、破解謎團的過程本身就極具魅力,而當死亡原因浮出水面時,真相則更加耐人尋味;碎片式的長篇史詩「韃靼騎士」鑲嵌於文中,蕩氣迴腸,騎士的愛情葬禮與不定之城的肅穆儀式也許是在為人類文明送葬,但怎知不是抒情力量的另一種抽象表現?
小說表達了對未來科技時代,文字可能不再專屬於書寫人類情感的擔憂,而恰在這部小說面世的一個星期後,由微軟人工智能「小冰」創作的現代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出版,冰冷的機器開始觸碰柔軟的抒情。作者一語成讖。
《人之彼岸》
憑藉《北京折疊》勇奪「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並「成功預言」二零一七北京「低端人口論」,有「最溫情女性科幻作家」之稱的郝景芳,以一本《人之彼岸》繼續用科幻小說的形式發掘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未來生活的可能性。
書中的六篇中短篇小說,大致依照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按最近向最遠排序,探討人工智能取代人類職能、科技與人類內在情感等人工智能領域熱門的道德倫理議題。郝景芳在書中詳述人工智能發展對人類生活可能帶來的巨大改變,但也同時著力展現出人類包含衝動等非理性的、無法為機器所模仿的一面:
當人感到空虛寂寞時,需要的不是一個只會軟語溫言的「完美情人」,而更渴望一個會生氣、有情緒反應的伴侶;當科學昌明,即將逝去的親人可以藉人工智能「複製人」的方式獲得「重生」,人們一邊歌頌技術上的「奇蹟」,一邊卻因為複製人與「真人」之間情感的斷裂,陷入對技術的質疑。
憤怒、衝動,這些人性中看似「不完美」的缺陷,卻正是人類珍貴之處。如郝景芳所言,人在此岸,人工智能在彼端,未來人類註定要與人工智能並肩同行,此刻遙望彼岸,也是為了觀照人類自己。
《驅魔》
作為「醫院三部曲」的第二部,韓松在《驅魔》中再次構想出一個與世隔絕的醫院環境——一艘滿載病人、航行於紅色海洋的醫院船。「醫院船」是一個類似於烏托邦的小世界,旨在讓病人延長壽命,以達到「返老還童」的目的。
醫院船上,高速運行的算法推演提高了診斷、治療和護理的效率,使得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成功淘汰了人類醫生。人工智能「司命」成為了醫院船的最高領袖和統治者,他彷彿並不存在,卻又無處不在。
而「醫生」則不得不因為在醫院船上被邊緣化而建立了人類控制的「影子醫院」,並試圖通過鬥爭從機器人手上收復失地。
作為科幻小說,立足於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現實世界,本書探討了作為現實生命體的人類與其所創造卻最終難以控制的人工智能之間的複雜關係。同時,「醫院船」這個封閉的環境亦附加有許多政治和社會性的隱喻:被尊為醫院船統領思想、人人需每天學習的《醫院工程學原理》、「一切為了病人」的醫院管理法則、像「老大哥」一樣的司命……「醫院船」的故事既像現實的映照,又像瘋狂的預言。
《王城如海》
在北京生活了十幾年的七零後作家徐則臣最新長篇小說《王城如海》仍然以北京為出發點,聚焦在藏身「新北京」中形形色色的個體。書名取自蘇軾詩句「惟有王城最堪隱,萬人如海一身藏」,霧霾之下,生存之中,藏身於新北京的新世相,隱藏的究竟是「我們的渺小和卑微」,還是「我們的驕傲和慾望」,又或是「我們內心最隱秘處的善與惡的較量」?
《王城如海》包羅眾多社會現象,藉霧霾等表現「十面霾伏」、塵霧瀰漫的生活心境與生活在新北京城的眾生相,既寫海歸精英、大學生,也寫保姆、快遞員,不同的社會群落映射了一代人夾縫中求生存的生活狀態。故事男主角是海歸導演,創作的話劇涉及具爭議的話題「蟻族」,先是被家中保姆、保姆男友發現,後被保姆弟弟引爆,呈現了新北京城的複雜現實。
《王城如海》運用了諸多戲劇元素與衝突,相比以往創作的《耶路撒冷》等長篇,《王城如海》篇幅小、時間跨度小,加上一環扣一環的緊湊情節,小說如戲劇一樣高度濃縮,用強烈的戲劇性將北京城的複雜整合到了一起。
《善女良男》
《善女良男》選用了形形色色的男女人物,按時間發展順序,講述了緊湊日常的生活化情感故事,男女交往、職業選擇、留學婚姻、人生規劃,都摻雜其中,以類似平行蒙太奇的方式,站在不同視角,展現了從一九九零年代起的社會巨變之下,以小見大,以主人公陳蕊的成長歷程來展現時代巨輪下台灣社會的變遷。
作者認為,兩岸關係應善用表面和潛台詞的差異搞曖昧,在雙邊探戈中,找出相處的眉角。
「這個城市正在劇變,人們似乎等不及割去那些發臭的盲腸」。經歷了兒時陰影的陳蕊跟著時間走出暗巷,走進燈紅酒綠的浮華世界,經歷學業、事業、婚姻等一系列世俗之後,最終變得平靜坦然,成為舊時代的說書人,也是新時代的見證者。
作者不說政治,卻從各個人物的成長掙扎,間接將社會生活、政治運動穿插其中,以男女關係比喻台灣和中國大陸間的關係,從鴻源經濟危機到集集大地震,從黑道盛行到太陽花運動,每一次社會變革都牽扯著小人物的神經末梢,每一個男歡女愛的愛情故事都帶出社會內部的性別、族群、地域問題,浮沉其中的陳蕊、小黑、S君等等諸人,書中講述的既是他們的故事,也是每個人和社會的故事。喧囂俗世的浮華泡影和浮沉情慾,都在書中鋪陳開來。
《網內人》
曾於二零一五年以長篇小說《13·67》斬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的香港作家陳浩基,其作品深受日本社會派推理小說的影響。此番帶來的新作《網內人》,以發生在主人公阿怡妹妹小雯身上的一起「自殺」案為開端。
阿怡知道小雯是「被殺」。小雯生前曾因一起性騷擾案遭受網絡霸凌,姓名、學校等私人信息被公開,每天都要忍受惡意的辱罵和眼光。小雯以為拔掉網絡線就可以不再受到騷擾,但沒想到的是仍然逃不出人性交織出的「惡意之網」,從二十二層高樓一躍而下,粉身碎骨。為查清妹妹死亡的事實,阿怡與「黑客偵探」阿涅抽絲剝繭,在體會新時代由網絡帶來的霸凌恐怖的同時,兩人亦漸漸逼近謊言與欺瞞背後的真相。
生活本如網,而互聯網科技的發展更將每個社會成員有意無意地置於「網內」。人於「網」中被困,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都在網絡空間中被放大甚至扭曲,甚至成為一樁樁悲劇的動因。網絡世界的參與者,往往也在不自覺中成為了「平庸的惡人」。
除絲絲入扣的推理情節外,陳浩基更擅長於行文中利用細節刻劃香港本土的社會生態,書中對於近年來香港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以及社會內部官民、階層之間的摩擦和對立都有側面呈現。
《吃瓜時代的兒女們》
「吃瓜」是近年盛行的網絡用語,描繪互聯網時代中普羅大眾置身事外的態度和「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戲謔心理。在網絡熱點事件頻出的今天,狀似旁觀的「吃瓜群眾」,實則卻有千百種方式參與其中:人肉搜索、論壇跟貼、微信轉發……眾人推波助瀾,不亦樂乎。
在《吃瓜時代的兒女們》中,擅長講故事的劉震雲並未讓主人公——「吃瓜群眾」真正粉墨登場,而是利用網路看客們「吃瓜看戲」、醞釀輿情的能力,去推動一個跨越大半個中國的、主人公之間看似毫無關聯的怪誕故事,進而顯示「吃瓜群眾」在「吃瓜時代」中的強大力量。而在「低端人口論」大行其道的當下,本書亦將身居天南海北的省長、市環保局副局長、縣公路局局長看似「高端」的命運,與一名鄉村服裝廠女工「低端」的人生際遇用情色交易、政治鬥爭和買賣婚姻三條線勾連在一起。
作為一本基於當下社會和網絡環境創作的小說,書中幾位主角及情節發展都不難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對照,在增添閱讀趣味的同時,也不禁讓人背後一涼。
《早上九點叫醒我》
熟悉的小村環境,熟悉的「兇案」情節設置,熟悉的長句寫法,以中短篇小說蜚聲文壇的阿乙,在他歷時五年、嘔心瀝血鑄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早上九點叫醒我》中,沿用了其以往中短篇創作中慣用的題材和技法,塑造了「鄉村最後一霸」——艾宏陽這一文學形象。
由艾宏陽的意外死亡起筆,圍繞著他的葬禮推進,在準備葬禮的三天兩夜裏,通過大量講述、轉述和議論,艾宏陽由一個悶不作聲的「軟蛋」逐漸轉變為黑白通吃的「村霸」的發跡史逐漸浮出水面。
此次長篇小說的寫作,阿乙自稱幾乎「耗盡了所有精力」,「半條命都沒了」,他在寫作時執意完成每一處創作理想,以打硬仗的方式正面強攻,甚至在這中生了一場大病。他不僅試圖透過對艾宏陽這一徹頭徹尾的「小人」的人生軌跡的描寫,來刻劃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消失的中國鄉村,文本中的不少細節也是阿乙對於自身鄉村生活經驗的再一次徵用,顯得真實可感。
《白山》
盧一萍是位軍旅出身的七十後作家,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他的師兄是莫言、閻連科。這部長篇小說講述本為戰鬥英雄之後的凌五斗因父親凌老四被打為反革命而受到批鬥,意外中頭部受傷,從此不僅失去說謊的能力,還時常能看見父親的身影在「白山」之上,並且立志自己也要到「爹也在的白山上去」。後其父被平反,凌五斗順利到白山入伍當兵,並擁有了令人稱奇的能力——在海拔四千七百米以上的高原,他不僅說謊能力恢復,還過目不忘,甚至還因意外導致皮膚變藍,成了「藍人」。
盧一萍以二十餘年軍旅生活經驗為基礎,以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喀喇崑崙山為創作背景,採用現實與魔幻主義兼具的寫作手法,顯露特殊年代和極端環境下的人性閃光,也著力刻劃出遼闊的雪域邊疆景象。
《可口的飢餓》
在馬華文學發展軌跡中,有許多作家或直接或間接地介入馬來西亞共產黨(馬共)的鬥爭發展歷程,並因此留下不少以這段歷史為題材的「馬共書寫」作品,海凡就在其中。《可口的飢餓》收錄十一篇以馬共游擊隊為書寫對象的中篇小說,其中有七篇是寫於二零一五和二零一六年的新作。曾是馬共領導的前武裝部隊第十二支隊成員,在部隊度過十三年時光的海凡,於書中描寫了馬共游擊隊在叢林深處的鬥爭生活和精神世界。其中多篇小說都以「覓食」為主題:馬共游擊隊員在偏僻的山林中獵捕黑熊、撲殺野豬,為了持久作戰而「戰略性藏糧」,但正如標題「可口的飢餓」所指,對馬共戰士而言,有樂觀積極的精神作為支持,再惡劣的飲食條件也能夠忍受,即使是「飢餓」也會變得「可口」。借助作者個人自身經歷展開創作,本書可謂是為馬共書寫及研究添磚加瓦。
'读'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권력에 대한 탐욕으로 제국의 멸망을 이끈 여인 (0) | 2018.12.16 |
---|---|
사나이는 그저 껄껄 웃을 뿐 (0) | 2018.09.06 |
신년사 (0) | 2018.01.07 |
도시로 읽는 현대 중국 (0) | 2018.01.05 |
출판인들이 꼽은 올 해의 책 (0) | 2018.01.04 |